貼門神
過大年,又叫過春節(jié),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(jié)日。
在貧窮的年代,因為缺衣少食,俗話說“饞漢子望過年,饞婆娘望坐月”。因為過年男人可以吃,可以閑耍,女子坐月子,可以吃雞蛋、雞肉和臘肉火腿。隨著日子漸漸富裕,望過年的心情,也沒有那樣迫切了,只是想著過年親朋可以聚會;女子呢,坐月子害怕吃胖,這樣不吃那樣不吃,所以,也沒有那家女人望坐月子。
過年前的序幕,即歲末臘月中下旬,就拉開了,清洗被套、床單、衣服和做臘面(初一早上用來做湯圓)之外,在農(nóng)歷臘月24日前后,要到山上砍白珠栗樹枝,清掃房屋,叫做“掃檐塵”,掃檐塵那天要避開當家人的屬相。這天,要祭祀灶神,傳說灶神在這天要到天上呈奏一年以來的工作情況,主人要禱告它幫在天庭說好話。掃出來的煙塵,要倒在十字路口,讓千人踩萬人踏,除去晦氣。過去,農(nóng)村多用柴火做飯,房屋遭受煙熏,清掃房屋時,弄得一身黑。
大年三十
除夕那天,即大年三十(臘月三十或二十九,也就是農(nóng)歷十二月最末一天)下午,是全家團圓的日子。離家在外的人,一般都要趕回家來過年,借出去的鐮刀、鋤頭、繩索、犁鏵,甚至鹽臼棒頭(杵)都要找齊回來。欠缺什么,會覺得不吉利。以前,使用旱磨(手磨)、杵臼、斛等,則磨眼、杵臼、斛等都要裝滿糧食。借了別人的錢,一般都要在年前償還。
大年三十早上,先把糯米飯蒸熟,然后就放到杵臼里舂。杵臼有木有石,鹽臼的杵和臼一般都是石頭,而舂米用的杵基本上用木,中間削細,兩端粗,叫“杵臼棒頭”。舂糯米粑粑,有時也用當?shù)胤Q為“泡蘆篙”舂,泡蘆篙剛好手指能握攏?,F(xiàn)在,糯米粑粑多用機器加工,但是粘性遠不如用杵臼舂出來好。
這天,要粘貼對聯(lián)、粘貼門神,以前稱為“換桃符、貼對聯(lián)”。
接著,到山上砍“松地棚”,就是到山上選一株小松樹,枝椏要多,而且要長得旺盛。砍回來后,對著正房門,在場院(天井)上栽下去。摘一些松針,用紅紙困起來,拴背在松樹桿上。“迎春色、祀天地”。獻飯時,松樹根上燒上三炷香,先要敬天地,再去堂屋供桌上獻給先人。表現(xiàn)了敬畏天地,悼念逝者,天地人合一。這是一種順應(yīng)自然,不逆天而行事,順乎道的和諧思想。除夕栽下松地棚后,每天都要燒香獻飯,祈求天地一年來保佑平安,希望下一年也清吉平安,人畜興旺,五谷豐登。松地棚一般要到小年十五(元宵節(jié))才拔出,但是有一個忌諱,如果這期間聽到周圍哪家人死了,就必須及時將松地棚拔出。但是,將來政府應(yīng)提倡用松枝替代砍伐松樹,因為千家萬戶都砍,每年會有大量小松樹遭殃。
敬獻天地
在過去,除夕這天,家庭富裕人家,會給貧窮的親戚鄰居錢、菜、肉食,讓他們能過一個安穩(wěn)的年。
除夕下午年飯,一般是煮米十二杯或十二小碗,象征一年十二個月有飯吃。另外,菜要有魚(年年有余)、蒜苗(會算計,即計劃或謀劃如何發(fā)展家業(yè))、蔥(聰明)。下午飯要吃得比平時早,這樣,一年的莊家農(nóng)活才會比別人做完得早。吃飯前,獻飯的順序就是天、地、灶王爺、先祖亡魂,然后喂狗,最末輪到人吃。獻飯時,供桌上和灶上,用一個碗,倒上適當菜油,點燃長明燈。這些習(xí)俗,表現(xiàn)了無量山文化中的趨利避兇,且對自然、對別人常懷感恩之心。大年三十下午飯和每年嘗新米飯,要讓狗先吃。狗受到如此殊榮,境內(nèi)無量山下瀾滄江邊布朗族有一個這樣的說,狗鳧三江(瀾滄江、金沙井和怒江)后,尾巴上僅粘回來三粒稻谷,它給人們帶來了谷種,從此,人們吃上了米飯。據(jù)“忙懷文化”考證,瀾滄江、金沙江和怒江流域,為古蒲蠻生活地,并且怒江的上游到現(xiàn)在還有野生稻谷,所以這個傳說有一定根據(jù)。人在地球上一枝獨秀,但始終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,隨著全球環(huán)境惡化,人類生存面臨巨大挑戰(zhàn)和危機,人們必須學(xué)會謙卑和克制,尊重自然,常懷敬畏之心、感激之情。
敬獻先人
在正房堂屋撒上松毛,除夕下午菜飯擺在松毛上,一家人席地而坐吃飯。松毛象征清吉平安。
人們相信,“三十晚上不洗腳,早飯晚飯趕不著”,所以,除夕下午,飯后要早早洗腳。吃好飯后,在集體公共場地,進行打陀螺比賽。打陀螺又被稱為“打莊稼”,陀螺打得越響,天上炸雷就會打得越響,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,小蟲子不會來作梗,來年莊稼就會越好。打陀螺到天黑,三五幾個要好朋友,相約到某家,在火塘邊打牌喝茶,叫做三十晚上“熬壽歲”, 即供桌上供奉“燃長燈巨燭以守歲”。三十晚上,在火塘里點燃幾個樹疙瘩,邊烤火喝茶,邊聊天打牌。閑聊一年的收獲,暢談來年的計劃;既有對過去一年的留戀,對逝去時間的珍惜,也有對來年生活充滿憧憬之情。也有人在村莊公共場地跳歌。
除夕在堂屋松毛上吃飯
大年初一
大年初一清晨早起,要到水井打一碗水,供在灶上,叫“凈水”,接灶君,表示“接財”。接灶君后,凈水碗上放一雙筷子,敬獻給灶王爺,祈禱保佑六畜興旺。去打水時,要燒幾炷香插在水井邊,禱告龍王,保佑一年四季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。然后,請來一對童男童女“踩門”。“踩門”,就是初一早上讓童男童女開門最先走進堂屋(正房,一般是安放供桌的房間,農(nóng)村一般是用正房一樓正中一間),有些小孩會念吉利話。這時,家庭主婦會給童男女發(fā)吉利錢,或多或少,隨心所欲。堂屋門打開后,一直要開著,不能關(guān)上,要招財進寶。家里主婦早早起來,催促一家人別再睡覺。這天忌諱睡懶覺,認為睡懶覺,來年莊稼會倒伏。早上起來,早點一般是吃湯圓,說了吃了湯圓,就長了一歲。湯圓要先獻天地、灶王和列祖列宗,人才能吃。這天,絕對不允許殺生,一年開頭,殺生害命為兇,一般要求吃素,像湯圓和涼粉一類素食品,就成了這一天主食。這些,體現(xiàn)了無量山人對生命的敬畏和重視。
湯圓
初一早上起來,認為聽到喜鵲鳴叫,一年會吉利。如果聽到其他鳥雀鳴叫,則不吉祥,這一年要小心在意。但是,只要多燒香,多行陰功(做善事)可以化解。這天,忌諱說罵人的話、不吉利的話,如忌諱罵“死”、“短命鬼”等,不能與別人吵架,要學(xué)會隱忍、寬容。這天,忌諱沒有親戚關(guān)系的女人進堂屋,認為那樣會帶來不吉利。認為女人陰氣重,帶來“白虎”,會給主人一年帶來晦氣。所以,這天,女人一般不去“串門子”。這是對女性的一種歧視,但也表現(xiàn)了“女主內(nèi)男主外”的千百年習(xí)俗,遵循著某種和諧。這天,忌諱見到鐮刀、背索等,認為刀和索是兇器,見到不吉利。另外,這天看到繩索,來年會經(jīng)??匆姾筒鹊蕉旧?。初一的頭天,一般就把刀和繩索等藏到看不見的地方。
農(nóng)村過去燒柴火,初一這天一般忌諱用口吹火,如果吹了火,說是來年莊稼會被風(fēng)吹倒。這體現(xiàn)了無量山人對火神的敬畏,認為火能辟邪,特別講究在灶門前放柴時,要輕輕裝下,如果把柴使勁砸下去,認為是對灶王爺不尊重。另外,忌諱納鞋底,認為這天也是地母娘娘日,針會傷到她的眼睛。忌諱掃地,認為這天掃地,把錢財掃出去了,當年會不聚財。平時忌諱太陽落后,把放在室內(nèi)的垃圾到外邊去丟,所以一般要在早上或太陽落山前出外倒垃圾。
初一這天,在娛樂項目困乏的年代,主要是白天打陀螺、打牌,晚上跳歌,談情說愛?,F(xiàn)在,有條件的地方組織民間體育競賽、民族舞蹈匯演。
大年初二
民國時期景東縣志稿里說,“初二早起俱牲醴登玉筆山祀財神,絡(luò)繹不絕,鄉(xiāng)村皆于就近之財神廟進香。”也就是趕廟會,居住在景東縣城的人到御筆山燒香拜佛,祈求來年平安幸福。
看雞頭
初二一直到十五(元宵節(jié)),都是親戚朋友請客吃飯日子。“月內(nèi)置酒筵,宴尊長族鄰親友,名曰‘飲春酒’”。大年三十,即除夕下午,一般不請客,到初二開始,輪流請客吃飯,親朋聚會。初二這天,景東境內(nèi)有些地方人家,上墳掃墓,敬獻亡魂。初二早上殺雞一定要殺一只剛叫通的公雞,殺之前要拿進堂屋,把雞冠掐破,用鬼錢蘸上雞血,跪下許愿。三十晚上一般不看雞卦,因為它只顯示過去一年,而初二看的雞卦,是預(yù)示一年的家運財運??措u卦,分為雞腦殼、雞卦骨頭、雞翹骨。有些看卦師,從雞翹骨可以準確看出這一年十二個月中每月的財運情況??措u卦左為主右為客,雞頭骨片,也可以看出主人和客人的情況,有些甚至可以看出誰大約身上帶著多少錢。
初二這天,要去接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來,一般由姑娘的弟弟去接,一起吃一頓團圓飯。
農(nóng)歷正月十五日,稱為過“小年”,這天被看作和初一差不多,忌諱的事宜也相差不大。所不同的是這天可以殺生。十五這天,獻完飯后,就拔出了松地棚,一年的勞作又開始了。
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這段時間,一般不出門遠行。但是,現(xiàn)在外出打工,不得不提前離家出門,講究“七不出門八不歸家”。這段時間內(nèi),一般忌諱跟別人借錢。平時,在太陽出之前和太陽落之后,一般不借錢(不出財)。
景東歷史悠久,文化底蘊深厚,先民們把自己日常生活,緊密融入自然之中,天地人合一,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。(王秀才 文/圖)
上一篇:母親的糯米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