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物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|色yeye免费视频免费看|av免费在线观看网址|欧美日韩国产高清

信息正文

探究景東臘糝

發(fā)布時間:2015-10-26 10:26:32 來源:未知 點擊: 收藏
探究景東臘糝王秀才 文/圖燉臘參景東臘參,是過去尋常百姓家殺年豬時常儲備的一道美食。臘參無論是燉、蒸、炒、還是煮,都是入口鮮香辣、...
探究景東臘糝

王秀才 文/圖

 

 

燉臘參

 

景東臘參,是過去尋常百姓家殺年豬時常儲備的一道美食。臘參無論是燉、蒸、炒、還是煮,都是入口鮮香辣、醇厚,回味無窮。生活在無量山和哀牢山的景東世居民族,大多數(shù)都有腌制臘參風俗,各地制作方法大同小異,風味相近,而花山臘參在縣內(nèi)最富盛名。“景東臘參”,因為過去民間多用帶肉骨頭作為食材,有些地方也叫“骨頭參”,但是制作方法、味道大同小異。
 

最近,朋友送我一些臘參,味道不錯,即使沒有食欲的時候,聞到妻子燉出來的臘參香味,忍不住口里生津,肚子也吃撐了。妻子說:“你就只會憨吃楞脹,去散步吧!”朋友知道后,打趣說:“好吃你就多吃點!”在品嘗臘參的時候,母親對我說,兒子,你爺爺在世時,一般要剁三罐臘參,一罐是豬頭皮,一罐是豬頭骨,一罐是豬腳蹄。我爺爺把玉米炒黃再磨成面粉,拌入臘參里面,再拌上少量醪糟(現(xiàn)在用白酒替代)、鹽巴、辣椒粉、姜絲、白參、蘿卜絲、木耳、白花(羊蹄甲)等食材,有時還摻上芭蕉花?,F(xiàn)在,有人還拌入花椒、草果和黃豆芽等。母親還說,拌上炒黃的玉米粉,吃起來有一股特殊的玉米清香味。
 



白參
 

“景東臘參”,“臘”字是指農(nóng)歷的十冬臘月的“臘”,這應(yīng)該沒問題。因為在過去,景東兩山普通百姓家,在臘月之前常常要儲備好部分來年用品,比如,臘肉、臘腌菜、臘腸、臘面、臘鵝、臘干巴等。而且在實踐中總結(jié)出來,要在農(nóng)歷十月末至臘月底前制作才好吃。臘柴,即柴薪,也要在臘月底前砍下才燃得好。但是“臘參”的“參”,表示什么意思,我一直在琢磨。當初,我認為是臘參里面拌有白參,所以叫“臘參”。白參是兩山枯枝上生長的一種“菌類”,景東人常用它拌在臘參里腌制,或燉入雞蛋臘參里。
 

母親告訴我爺爺用炒黃的玉米磨成面粉拌入臘參,母親還說,附近村寨也有同樣制作臘參時拌入炒玉米面的方法。這讓我突然想到,景東臘參,是否應(yīng)該寫作“臘糝”而不是“臘參”?“臘糝”或“臘參”,景東方言讀作“lā sēn(這與上世紀50年代當?shù)負湫U發(fā)音相一致,發(fā)輕聲或第一聲)”,因此,我更偏向于記作“臘糝”。
 



羊蹄甲花
 

《禮記·內(nèi)則》稱:“糝,取牛、羊之肉,三如一,小切之。與稻米二,肉一,合以為餌,煎之。”糝(shēn ),谷類制成的小渣:玉米糝兒,米粒(指煮熟的)。糝湯,又名“肉粥”,一種傳統(tǒng)名吃,一說起源于臨沂,現(xiàn)為當?shù)匕傩盏钠匠T绮?。它的歷史悠久,《說苑·雜言》中就有“七日不食,藜羹不糝”的記載,春秋時代的名著《墨子非儒下》載:“孔子窮于陳蔡,藜羹不糝”。
 

清康熙年間《沂州志·秩》所列16種品中有“糝食”。“糝”在文字上講是用肉作成的湯羹,相傳糝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飲料,唐時傳入內(nèi)地,而臨沂糝則是由元大都(今北京)傳來的。相傳其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種早餐食品,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對回民夫婦來臨沂經(jīng)營,當時叫“肉糊”,后來仿制者越來越多,明朝時期定為“糝”,后來,當?shù)厝藢⑦@種肉粥直呼為糝了。
 

景東臘糝,與上述“糝”既有相同的地方,也有不同的地方。
 

漫灣鎮(zhèn)境內(nèi)瀾滄江邊一帶,殺年豬當天,有一件事就是“剁臘糝”。“剁臘糝”是指把排骨、豬頭骨等用蠻刀砍成小條,這與“取牛、羊之肉,三如一,小切之”一樣,都是要“小切之”成“肉糊”。“與稻米二,肉一,合以為餌,”這與景東臘糝制作中,拌入一些其他食材相類似。景東兩山居民多山地,多玉米而少米,山里多木耳、白參、白花、芭蕉花之類,“蔬菜抵半年糧”,所以不用米而用其他替代“合以為餌”。不同之處,一是肉的取材不同,用豬肉而不用牛羊肉;“糝湯”是直接“煎之”,而景東“臘糝”是放進罐子(壇子)里封存起來,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發(fā)酵,等來年“烀豆子、面瓜吃”。
 



臘糝
 

景東臘糝,也許始興于明朝。因為明洪武年間,大量漢人以各種形式涌入景東,大約把臘糝制作方法也傳入了景東。另外,也可能是源于當?shù)貫憸娼饔蜃钤缤林?ldquo;撲(蒲)子蠻”。據(jù)說,景東瀾滄江邊吹泡肝這道美食,也是“撲子蠻”人最先制作。我爺爺也是撲蠻,他用炒玉米面粉拌臘糝,的確與眾不同。景東境內(nèi)撲蠻是最早土著居民,他們在長期生產(chǎn)生活實踐中,根據(jù)自然條件,總結(jié)出了食物存儲方法。豬頭骨、排骨和豬腳,骨頭大,如果像臘肉一樣掛干,在自然條件下,不宜長期儲存,容易變味,古人就想到像腌菜一樣腌制。臘糝腌制,氣候涼爽的地方味道要更好一些。無量山和哀牢山,氣溫要比河谷壩區(qū)低,適宜腌制臘糝。川河壩區(qū)一帶,氣溫較高,就把豬頭皮、耳朵和豬腳一坨煮熟,腌制成酸肉。布朗族和傣族一樣,都是嗜酸的民族??脊艑W和學界證明,撲蠻很早就生活在景東境內(nèi),而且生產(chǎn)技術(shù)較為先進。中國史書記載,秦漢時期,滇西有大量的昆明(撲人的一部分)居住,現(xiàn)今考古學界比較統(tǒng)一的看法是中國最早的銅鼓是楚雄萬家壩型銅鼓,是由濮人最先制造和使用的?!渡胶=?jīng)•大荒南經(jīng)》說“有小人,名曰焦僥之國,幾姓,嘉谷是食。”在古代,中國史書多將焦僥看作南亞語系民族。云南瀾滄江流域多有南亞語系民族(云南的佤族、布朗族、德昂族、克木人都是古代永昌地區(qū)濮人后裔的一部分。)住居,如果說昆明為南亞語系民族,他們從事農(nóng)業(yè)的歷史也就相當久遠了,昌寧營盤山新石器遺址“時代距今日3500年左右,約當我國夏末商初。”李昆聲教授認為“位于瀾滄江中游地區(qū)的云縣忙懷發(fā)現(xiàn)了大量用鵝卵石打制的石器,有鉞形、靴形、長條形等以雙肩石斧為其特征,有夾砂繩紋陶共存,可知其為新石器時代遺址。這一類型的遺址在瀾滄江沿岸之景東、瀾滄等縣的景志、忙亞、忙卡、大水平、安定、丫口等十數(shù)處均有發(fā)現(xiàn)。這一類型遺址與百濮族系有較多關(guān)系”。
 

與景東縣隔瀾滄江而居的云縣,過去也是蒲蠻居住地,沿江岸一帶,也有腌制臘糝習俗?!兜崧浴吩疲喉槍幘硟?nèi)沿瀾滄江而居者,曰普蠻。一名撲子蠻是也。”《元史》記載:“開南州,下 。州在路西南,其川分十二甸,昔撲和泥二蠻所居也,……”所以,臘糝有可能是世居民族蒲蠻最先腌制。
 

“景東臘參”,我個人認為,應(yīng)是“景東臘糝”,它能體現(xiàn)出這道美食的起源、制作時間、制作方法和食材配料。有些飲食制作,蘊含了一種飲食文化。景東臘糝,從一個側(cè)面體現(xiàn)了景東飲食文化,積淀深厚、包容雅納的特點。